美国政府的周期性“停摆”已成为一种政治常态,但当这种政治闹剧直接导致关键经济数据“失踪”,并迫使全球最重要的央行——美联储——在数据盲区中摸索决策时,这就不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对全球金融稳定性的公然挑衅。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10月14日的讲话中,尽管措辞谨慎,却已明确暗示本月晚些时候可能再次降息25个基点。他给出的理由是美国劳动力市场面临“显著下行风险”,招聘步伐放缓,职位空缺下降,失业率上升的阴影挥之不去。然而,讽刺的是,支撑这一判断的“黄金标准”——9月非农就业报告——却因政府停摆而“缺席”。美联储被迫转向ADP等民间数据作为替代,这不仅暴露了政府停摆对经济决策的致命干扰,更引发了市场对央行政策可信度与数据透明度的深层质疑。
美国政府停摆,并非什么新鲜事,它更像是美国财政制度设计与两党政治极化痼疾的周期性发作。回溯历史,从1995-1996年克林顿政府与共和党围绕预算的对峙,到2013年“奥巴马医保”引发的僵局,再到2018-2019年特朗普政府为边境墙拨款而导致的史上最长停摆,每一次“关门”都让劳工统计局(BLS)等关键政府机构陷入瘫痪,数据收集、处理及发布工作被迫中断。这种“数据真空”迫使美联储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决策的不确定性直线飙升。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缺乏官方数据对美联储而言“是个问题”,这简直是句废话,难道不是对所有依赖数据做出判断的机构都是问题吗?
官方数据的缺失,例如9月非农就业报告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推迟发布,其影响远不止于美联储的决策精度。它直接动摇了市场信心,让投资者在信息迷雾中恐慌、误判,进而导致市场波动加剧和资产定价的扭曲。鲍威尔虽然强调官方数据是“黄金标准”,并依赖ADP等替代指标,但这些民间数据在统计口径、样本选择上存在固有局限性。例如,ADP报告不涵盖政府就业,与官方失业率数据存在显著偏差,其可靠性根本无法完全取代官方的“黄金标准”。这种替代方案,无疑削弱了美联储决策的权威性,也侵蚀了市场对其独立性和专业性的信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政治压力若损害数据质量、可靠性与时效性,政策失误的概率将呈指数级上升。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数据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标。政府停摆导致的数据盲区,其影响绝非仅限于美国本土,而是如瘟疫般外溢至全球,让依赖这些数据的其他国家陷入“数据盲区”。英国路透社的报道揭示,日本等国央行官员已发出警告,在缺乏美国官方数据的情况下,其制定本国货币、贸易和通胀政策的难度大大增加,政策失误的风险也随之提高。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凯瑟琳·曼更是用“白蚁”来形容这种侵蚀:对美国数据的质疑和美联储独立性的争议,正如同“白蚁”般,一点点蚕食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根基。这无情地暴露出经济治理中数据透明度的核心价值——一个稳定、可预测的政策环境,其基石正是及时、准确、权威的数据支撑。
面对这片数据迷雾,美联储的决策平衡术显得尤为艰难,甚至有些滑稽。鲍威尔表示,决策目标是在不损害就业的前提下控制通胀,当前政策需在复杂现实中寻求最小代价的平衡。这听起来像是在走钢丝,而钢丝下却是政治僵局对公共服务和数据体系的无情破坏。当政治斗争凌驾于经济理性之上,当国会两党为了蝇头小利而将国家数据体系作为人质,其代价将由整个社会乃至全球经济来承担。这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现代经济治理体系的嘲弄。
数据的真实性,是经济决策的生命线,也是市场信任的基石。美国政府停摆所暴露的数据信任危机,是对所有国家敲响的警钟:我们必须捍卫数据透明度和官方数据的权威性。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伦理和治理能力的核心体现。唯有确保经济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才能构建一个更稳定、更可预测的全球经济环境,避免央行决策在盲区中挣扎,从而维护货币政策的公信力。否则,每一次的“数据真空”,都将是对全球金融秩序的一次无声的“白蚁”侵蚀,最终可能导致美元霸权的崩塌,而这,绝非危言耸听。
配资好评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