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关于宇宙诞生的理论中,大爆炸理论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主流观点。
该理论认为,宇宙源于约 138 亿年前的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奇点。在某一时刻,这个奇点发生了剧烈的爆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物质,同时创造出了空间和时间,从那时起,宇宙就开始了不断的膨胀和冷却。
尽管大爆炸理论得到了诸多证据的支持,但科学家们也意识到它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一些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为了填补这些空白,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补充理论,暴胀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阿兰・古斯提出了暴胀理论。
展开剩余88%该理论指出,在大爆炸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经历了一个指数级膨胀的阶段,在 10^-35 秒到 10^-34 秒的极短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加速膨胀。这一理论有效地解决了大爆炸理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视界问题、平坦性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
视界问题指的是,为什么宇宙在大尺度上如此均匀,各个方向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几乎相同,但这些区域在大爆炸理论的框架下,光信号来不及在它们之间传播以达到热平衡。暴胀理论认为,在暴胀阶段,原本紧密相连的区域被快速拉开,使得它们在我们可观测的宇宙中看似相隔甚远却具有相同的属性 。
平坦性问题则关注于宇宙的空间曲率为何如此接近平坦。从理论上来说,宇宙的密度如果偏离临界密度,空间会呈现明显的弯曲,但观测表明宇宙几乎是平坦的。暴胀理论解释道,暴胀过程就像将一个气球表面不断拉伸,使得我们可观测的宇宙区域变得极为平坦,无论宇宙最初的曲率如何。
磁单极子问题是指,根据早期宇宙理论,应该存在大量的磁单极子,但我们至今从未观测到。暴胀理论认为,暴胀使得磁单极子的密度被稀释到极低的程度,以至于很难被探测到。
还有模拟宇宙论。
这个理论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宇宙,包括我们自身,都有可能是由一个更高级的文明或某种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虚拟存在,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中所描绘的场景一样,人类生活在一个被计算机程序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却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 。
模拟宇宙论并非是近期才出现的全新概念,它有着深厚的哲学根源。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思考现实的本质,如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就隐喻了人类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我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真实世界的影子 。而在现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模拟宇宙论有了更为具体的理论支撑。
2001 - 2003 年,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尼克・博斯特罗姆的研究让模拟宇宙论受到了广泛关注。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三难选择,也被称为 “博斯特罗姆三难困境”。
他认为,以下三个命题中必定有一个为真:其一,文明发展到能够运行高度真实模拟的几率趋近于 0;其二,先进文明有兴趣模拟进化史的几率趋近于 0;其三,我们这样的人是先进文明模拟出来的几率趋近于 1 。
博斯特罗姆经过分析后表示,第一个命题意味着技术发展会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使得文明难以达到能够进行高度真实模拟的阶段;第二个命题则暗示即使文明具备了模拟的能力,他们也对模拟进化史毫无兴趣;而他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一个和第二个命题都不太可能成立,所以第三个命题,即我们很有可能是先进文明模拟出来的产物,成立的可能性极大。
为了进一步说明模拟的可能性,博斯特罗姆还提出,一台和一颗行星质量差不多的非常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每秒可以进行 10^42 次运算,如此强大的计算力足以运行全人类规模的模拟,包括模拟所有人的记忆、思想和感受 。
如果先进文明对 “自己的过去” 或者 “落后文明是怎么发展的” 感兴趣,而且有能力建立模拟世界,他们就很可能建立模拟世界来研究模拟的文明。这种模拟可以反复进行,一个先进文明可以模拟许多个落后文明,并且还能多重嵌套,模拟出来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模拟。按照这样的逻辑,在多重宇宙里,虚拟文明的数量应该远远超过实体文明,所以我们是虚拟文明的概率非常高。
除了博斯特罗姆,特斯拉及 SpaceX 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是模拟宇宙论的坚定支持者。
在 2016 年的全球代码大会上,他曾表示,人类生活在真实世界的可能性不足十亿分之一。
他认为,我们科技的进步速度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都支持了这一观点,我们很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由代码模拟出来的虚拟世界中,人类数万年以来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或许完全错误,人类很可能只是实验室设计的程序中的一串串 0 和 1 。马斯克的言论引发了公众对模拟宇宙论更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让这个原本只在哲学和科学领域探讨的理论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模拟宇宙论虽然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一些支持者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证据,试图为这一理论提供支持。
物理常数的精细调节是模拟宇宙论的重要证据之一。
在我们的宇宙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数,如光速、电子电荷、引力常数等,它们的数值被认为经过了极其精确的校准,使得原子、恒星、行星乃至智慧生命得以存在 。倘若这些数值稍有差异,整个宇宙的面貌将截然不同,复杂物质与生命或许都将不复存在。
例如,万有引力常数决定了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如果它的值稍大,恒星的生命周期会缩短,因为它们会燃烧得更快、更热,这可能会让地球这样的行星难以形成,因为在恒星的生命周期内,行星可能尚未冷却到足以支持生命的温度;而如果万有引力常数稍小,那么恒星的核心温度可能不足以触发核聚变,宇宙中将没有光,生命也难以诞生 。
从模拟宇宙论的角度来看,这种精细调节就像是模拟者在设定宇宙参数时,精心调整这些常数,以创造出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宇宙,就如同我们在编写一个虚拟世界的程序时,会设定各种参数来确保虚拟世界的稳定和有趣。
宇宙的数学规律性也被视为模拟宇宙论的有力证据。
科学家们发现,宇宙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通过精确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和预测,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的各种理论,数学在解释宇宙运行规律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
这不禁让人思考,宇宙为何会遵循如此精确的数学规律?模拟宇宙论的支持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基于数学规则运行的模拟程序,就像我们的计算机程序是由代码和算法构成的一样,宇宙的数学规律就是这个模拟程序的底层架构。
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泰格马克教授提出的数学宇宙假说表明,宇宙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数学结构的一种具体呈现,就如同游戏引擎能够把代码转变为一个虚拟的世界一样,宇宙也是由数学规则构建而成的 。
此外,还有观点从量子力学的一些奇特现象中找到了模拟宇宙论的线索。在微观量子世界里,粒子的行为展现出了一种极为独特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与计算机的运算过程之间存在着令人惊叹的相似之处。
例如,量子比特的叠加态,就如同程序之中的未确定变量一般,当观测这一行为发生之时,才会 “加载” 出那确定的状态 。这种与计算机运算的相似性,似乎暗示着宇宙在微观层面上的运行机制可能与模拟系统有着某种关联。
然而,模拟宇宙论也面临着诸多批评和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直接证据。尽管支持者提出了各种间接证据来支持这一理论,但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确凿的直接证据来证明宇宙是被模拟的 。那些被认为是模拟迹象的物理常数精细调节、数学规律性以及量子现象等,都可以在传统物理学的框架内得到自然的解释,并不一定非要借助模拟宇宙论来阐释。
模拟宇宙论还陷入了不可证伪的困境。
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可证伪性,即能够通过实验或观测来验证其真伪。但对于模拟宇宙论来说,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完美模拟的宇宙中,模拟者有能力让这个模拟世界看起来毫无破绽,那么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设计出一个实验来推翻这一理论 。这使得模拟宇宙论在科学上的地位备受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缺乏可证伪性的情况下,模拟宇宙论更像是一种哲学推测,而非科学理论 。
从逻辑角度来看,模拟宇宙论也引发了一些悖论和思考。如果我们的宇宙是被模拟的,那么模拟我们的那个宇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否存在一个无限嵌套的模拟层级?这就如同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问题一样,陷入了一个无穷递归的困境 。而且,如果我们是模拟出来的,那么我们的意识和自由意志又该如何解释?这些深刻的哲学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进一步增加了模拟宇宙论的争议性 。
发布于:辽宁省配资好评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